您现在的位置: 卡斯特里  > 卡斯特里签证 > 正文 > 正文

威海卫,漫长回归路上的血雨腥风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8 2:47:42
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威海卫

漫长回归路上的血雨腥凤

文/陶遵臣

年10月1日,被英国强行租借32年之久的威海卫,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被收回。尽管中国政府一再为此妥协让步,但它毕竟开创了中国和平收回租借地的先河,在中外关系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年7月1日,继沙俄强租旅顺、大连之后,英国以与沙俄保持均势为由,又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议租威海卫专条》。同年10月15日,双方在伦敦交换批准书。《专条》规定:英国“所租之地,系刘公岛并在威海湾之群岛及威海全湾沿岸以内十英里地方”,“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即以25年为期限。

威海卫租期届满前后,中国政府历经曲折的多次谈判,终使其在年10月1日成为第一个以和平谈判方式归还的租借地。

20世纪初首次出现回归希望,清政府面对英国强硬态度妥协退让

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次年9月,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俄国被迫将旅顺、大连转交于日本。这一变局使英国租借威海卫“专为抵制沙俄”的借口失去依据,本应按规定将威海卫交还中国。威海卫的回归首次出现一线希望。

英国驻香港总督弥敦虽赞成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但以九龙新界改“租借”为“永租”为条件。英国陆军部、海军部和殖民部则坚持认为威海卫是一块有价值的“战争飞地”,足可借以抵制德国在华北的势力。尤其英海军部认为,威海卫是其驻华舰队极好的疗养基地,坚决反对归还中国。

日本作为英国在远东的盟国,为借助英国势力牵制占据胶州湾的德国,也强烈反对英国归还威海卫,并声明“德一时居胶州,英国就应一时留在威海卫”。当时英驻华公使萨道义亦坚决拒还威海卫,认为旅顺虽已非俄占,但仍为日本所占据,故英方不应将威海卫归还中国。英国政府于是确定了拒绝归还的政策,同时决定通过修约将威海卫交归香港统辖,以达到长期占据的目的。

然而,反应迟缓的清政府年才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归还威海卫的要求,由外务部发出正式照会。英国公使当即表示:旅顺并非俄国退让,且仍控制于外国之手,不管条约如何规定,英国没有放弃威海卫的打算。清政府不敢据理力争,只能妥协退让。

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在战争中参加了协约国一方而成为战胜国,这为废除与列强间的不平等条约、收回租借地带来新的希望。在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在向大会提出的要求中,除要求德国归还在山东及他处的各项权益外,还包括“希望条件”7项,其中即包括归还租借地一项。但英、法、美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却拒绝予以讨论。

巴黎和会对日本在华利益的肯定,巩固了日本在中国的独占地位,进一步加剧了英美列强与日本的利害冲突。为进一步同日本争夺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权利,在美国倡议下,年11月12日至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9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会上,中国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等除要求日本归还山东、废除“二十一条”外,又提出各项具体方案,要求撤废中外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种种束缚。

12月3日,顾维钧又在大会上发表演说,再次提出归还在华租借地的议案,强烈要求“将此等租借地取消或从速废止之”。会上对此颇有争议,特别是英国,根本无意归还香港和九龙。恰在这时,法国代表魏裴尼亚发表声明,称法国准备随同各国在适当时机有条件地归还在华租借地。这对英国震动很大。迫于威海卫租期快要结束,加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民族运动的压力及列强间矛盾重重,英国不得不有所表态。

在年2月1日的一次大会闭幕礼中,英国代表、枢密院院长贝尔福即发表声明,表示“惟威海卫即可归还(中国)”。

20世纪20年代回归期限将至,回归机会再现,英方苛刻的条件实为继续管辖

尽管英方表示可归还威海卫,但在正式谈判前即采取了强硬态度。2月3日,英代表贝尔福在致中方代表施肇基函中声称:“必有若干事项须互相解决,以期两政府满意,然后方能实行交还。”同时进一步列举了须互相解决的若干事项,包括准英船夏季使用威海卫,以装卸、存储海军军需物品;保留上述事项所需产业;借用海面训练海军;保护外人财产权;准外人参与市政;中国允准建筑铁路以联络威海卫与内地。按英方如此苛刻的条件,威海卫等于仍归英国人管辖。

9月19日,中方接收威海卫委员长梁如浩偕助理、秘书等一行人抵达威海卫,于10月2日与英方代表开始正式谈判。开议之初,英方曾提出“关于海军上需要之意见”9项,并书面询问:“中国收回(威海卫)后,是否取关闭主义,不许外人经商居住,请中政府负责声明。”至10月7日,经北京政府国务会议决议,将威海卫码头自行开辟商埠,其余重要区域全部仍保留备作军港。

因刘公岛一直被作为“英国舰队在中国北方的供应站和驻地”及英国海军“避暑场所”,英方为续租刘公岛,又要求中国就英国在威海卫所交还土地、房产的购价与改造费用给予经济补偿,其初步估价为万元。梁如浩自然不敢答应。这样,双方开议5次,终因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而迄无结果。至11月3日,英方代表以欲电伦敦请示为由停止谈判。

侵害中国主权的《意见书》发表后,要求严惩卖国贼、无条件归还威海卫的浪潮迭起

年3月,中英谈判开始在北京进行,至5月31日,双方共举行会谈34次,始议定《接收威海卫委员会中英委员协商意见书》,并同时发表。

《意见书》主要内容包括:刘公岛内照单所开之房产,无偿借与英海军10年,期满或展期,俟两国同意才可交还中国;刘公岛上市政,中英海军各派代表一人组织一会,以备顾问;准英舰赴刘公岛歇夏,并得至岛外操练;威海卫港区为自治区,设董事会辅助地方行政长官办理市政,董事人数,外人不能少于2人,华人不能多于5人;外人地契可换给30年租契,期满可续租;英方可租用有关房产、坟地30年,期满可继续租用。可见,《意见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7月1日,听闻英方提出“土地永租,操纵财权”等苛刻条件,当时正与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委员长王正廷谈判接收青岛、青岛海关与胶济铁路等具体事项的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也声言要援照英国交还威海卫的条件办理。山东省议会遂电请北京政府,要求拒绝英方的苛刻条件,严禁梁如浩与英方谈判之秘密进行,并令其不能草草签字。

而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全国各地抗议浪潮风起云涌,山东各界纷纷上书国会与外交部,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严惩卖国贼。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蔡和森,自年至年间,在党的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连续发表一系列战斗檄文,提出“威海交涉,关系全国命脉”,“威海之吞并危在旦夕”,号召全国“急以对日手段,来抵制英国之侵略”,推动了无条件收回威海卫的群众斗争。

迫于舆论压力,梁如浩于年5月上书国务院请求辞职,交收威海卫事宜随即由外交部接管。后来,中国代表先后于9月20日、10月2日两次将《意见书》中关于英国海军借用刘公岛房屋及外侨参与市政等严重影响国家主权与人民利益的条文“拟具说帖”,向英使提出修改意见,均被坚决拒绝。英使声称,如果中国不允许签字,英国政府就不能交还威海卫。

经过十几轮讨价还价,中方屈从了英方的立场,内容上仅作文字表达方式的修改。当年10月,双方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同时约定11月28日正式签字。不料,11月24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政府倒台,英方以中国政局不稳为由,将此事搁浅。

年初,中原大战一触即发,为尽快收回威海卫,南京政府最终妥协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为彰扬其所谓“革命外交”,也想尽快收回威海卫。年开始,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已与日本以外各主要列强解决了收回关税自治权问题。1月9日,王正廷与英使蓝普森重提中国收回威海卫事宜。蓝普森遂开始筹备下一轮中英谈判。英外务部次官威力斯勒在给蓝普森的训令中指出,“威海卫当然应当归还中国”,但“我们系要认定在年协定草案的条款下而归还”。蓝普森在接到英殖民部、陆军部等意见尤其是外务部训令后,决定坚持以年的《专约(草案)》为谈判基础原则,特别要坚持其中的两大要项,即续借刘公岛设施及威海卫港区英当局所发给外人土地产权状应换持中国30年租契并可续租的问题。

年5月20日,双方会谈在南京举行。王正廷首先表示,希望威海卫的交收能在本年秋后办理;蓝普森则称,如中国接受年的《专约(草案)》,威海卫交收可以马上办理。对此,王正廷当场予以拒绝,坚持该草案必须予以修改。

6月2日,双方第二次会语,决定英方派台柯曼、中方派张履鳌(前汉口英租界的管理官员)为代表,就原草案之保留与应行修改之处,予以详细审查。6月21日举行第三次会商,王提出拟订新约,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与刘公岛。因中国拟利用威海卫港与刘公岛重建海军基地,故年《专约(草案)》中有关内容应行修改,即刘公岛上的某些设施可租予英国3年,期满不再延期。同时,由于威海卫港即将改为军港,原草案中有关允许开放该港以供外人居住与贸易内容,亦应酌予修改。但蓝普森仍要求照年《专约(草案)》签字,并表示,只能就原草案作细小修改,所借刘公岛上设施仍应为期10年,期满应准延期;同时要求保护在威外国人利益,最后再次以将归还威海卫作悬案处理相威胁。

22日,双方继续会谈,王正廷虽答应尽力保持威海卫港为商港,但刘公岛则仍拟作军港,同时坚持刘公岛上设施借予英国的期限仍只限于3年,以便于英国撤退前作必要之安排。23日,蓝普森专访海军部政务次官陈绍宽,就威海卫应否改为军港及借用刘公岛设施问题进行了讨论。蓝氏声称:威海卫港距刘公岛仅3英里,其沿岸多为浅海沙洲,实不宜作一海军基地,只适宜于作健康疗养处所;如必将其改作军港,迫使当地的英人撤离,势必激起他们的反对。而刘公岛设施之借用,则为英国海军疗养所必须,为能达成协议,蓝初步作了让步,表示愿意只借用10年,可不再续租。

在6月28日的会谈中,双方仍坚持己见,致使谈判宣告破裂。

这一时期,全国舆论界又掀起无条件收回威海卫的高潮,新闻报刊纷纷登载文章,抨击英国的无耻行径,督促国民政府无条件收回威海卫。同年12月,威海卫爱国学生又发动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学潮,这些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收回威海卫的进程。

此间,阎锡山、冯玉祥反蒋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南京政府急于收回威海卫,遂采取了向英方妥协的态度。在外交上,王正廷特别看重原定年1月l日起撤废外人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对于处在极大内部危机中的南京政府,英方在外交上持坚定支持态度,即使在年12月至年1月南京政府处于最严重的危机之际,蓝普森仍愿中英撤废领事裁判权的谈判继续进行,而对于交还威海卫的交涉,则被视为上述重大问题之下的次要问题了。故当王、蓝年1月9日商谈撤废领事裁判权一些原则与方案之后,11日双方继续谈判时,蓝氏着重讲明借用刘公岛设施对英驻华海军“绝对的”重要性,要求依照《专约(草案)》的协议照办,对威海卫港区外人财产问题作了相应让步。若依原《专约(草案)》改为“永租”为最好,否则,当中国改为军港而封闭该港的对外贸易时,同意由中国按时价全部购回国内。

对于借用刘公岛设施,王正廷只愿将借用期自3年延长至5年,并可延续一次。最后,王正廷为尽快收回威海卫,只得同英方妥协,答应照原《专约(草案)》第23条规定办理,即按照英方所坚持的10年借期,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续借。

1月13日,王正廷又提议将整个协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交收威海卫专约,凡属于主权地产应归中国且有永久性质的条款,均列入专约;第二部分为借用刘公岛某些设施的协定,凡属于借给英国享用且有期限的条款,均列入协定。

《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主要内容有:英国将所租威海卫全湾沿岸10英里地方,及刘公岛与威海卫湾内之群岛交还中国,年7月1日所订《租借威海卫专条》即行取消;所有英国在威海卫及刘公岛驻兵,自本专约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一律撤退;英国政府允将威海卫行政公署所有档案、登记簿、契约及其他文卷等项,一律移交中国政府;英国在威海卫区内所有官产、地亩、房屋、医院及附件之中所列各项存储公有物品,一律交给中国;中国政府接收威海卫行政后,应在可能范围内维持现行规定,包括地主房屋税则、卫生及建筑章程及警政等项,从前威海卫英公署所发给之租契,中国政府视为有效;中国地方自治制度未经制定通行之前,中国地方市政事件须征求英国侨民之意见;中国将该区域内房地数处无偿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领事馆及居留民公益之用,以30年为期,期满后仍得续租。由此可见,英国虽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但在该区域内仍保留着领地与特权。

《协定》主要内容有:中国允将威海卫湾之刘公岛内房屋数所及便利数项,如附件所列举,借与英国政府,作为海军消夏养病之用,以10年为期,期满后仍可续租;中国允许可能范围内善为维持刘公岛现有市政办法;每年4月初至10月末,中国准英舰赴刘公岛海面抛锚及拖靶至外海操练,并得在刘公岛登岸操演、打靶;中国允英海军输入存储、装卸、转运所需用各种物品;英海军在威海卫海面所设置之现有浮标及泊船物在移交中国后,可继续使用。

2月14日,威海卫交收专约与协定的“草约”由双方交换。3月28日,英外务大臣亨德生对蓝普森所取得的谈判结果感到满意,专电授其全权决定正式签字。但这两项约定仅有英文本,而王正廷又反对以英文本为“正本”,乃另准备“中文本”,称之为“中文核证翻译本”。4月18日晚双方签字时,王正廷与蓝普森正式签字于英文本《专约》及《协定》,在中文本上却只“草签”姓名而已。至此,中英双方历时8年的交收威海卫谈判终以中方一再妥协而告结束。

6月14日,南京政府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9月23日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桢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首任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26日,《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等件均经立法院批准。

10月1日上午10时45分,中英双方进行盛大交接典礼。11时45分,英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一行乘船离威,结束了英国对威海卫32年的殖民统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dq.com/kstlqz/593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卡斯特里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