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
上
方
关
注
文
明
和我们一起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一枝美的花,几乎每个人都忍不住喜欢:看、俯身、闻……然后忍不住问:到底是月季,还是玫瑰?也许没有一种花能像月季这样,为真正在它的形态和名称之间建立起确定性的联系,需要穿越很长的时间和很远的空间了。不但如此,大部分时候,无论开始时怎样兴奋,都避免不了中途的迷失,但你若肯再坚持一下,开始自己播种、浇水、等候、盼望,那么当花开的那一刻,我们可以透过随着基因被牢牢流传下来却薄弱摇曳的花瓣,隐约看到为长长短短的东方诗歌和不断更新的西方科学所涵盖不了的、历史的另一种面貌……
花变染乎世情月季的前世今生
撰文/王琴
名字上的三姐妹:
蔷薇、月季与玫瑰
打开维基百科野蔷薇、月季、玫瑰词条,对比野蔷薇科学分类、月季科学分类、玫瑰科学分类,我们会发现中文里所说的蔷薇、月季、玫瑰,是在“属”这一级上开始分化的:在相同的蔷薇属(Rosa)这一级之下,分化出野蔷薇(Rosamultiflora)、月季(Rosachinensis)、玫瑰(Rosarugosa)三个不同的种。
Rosa是拉丁文,英语的rose即来源于此,所以中文里把rose翻译成玫瑰更加造成了人们对蔷薇、月季和玫瑰在认识上的混淆。事实上,Rosa包含了蔷薇属下的4个亚属、多个种,但专业领域内对具体划分的看法并不一致。美国月季协会在ModernRoseX中将其划分为种;英国的P.Beales在ClassicRoses中记述全世界共有种、变种和变型,分为4亚属、10组。目前,国际上惯用的分类系统是4亚属、10组。4亚属分别为Subgen.Hesperhodos、Subgen.Platyrhodon、Subgen.Hulthemia和Subgen.Eurosa。10组分别为:芹叶组Sect.Pimpinellifoliae、桂味组Sect.Cinnamomeae、月季组Sect.Chinensis、法国蔷薇组Sect.Gallicanae、合柱组Sect.Synstylae、木香组Sect.Banksianae、金樱子组Sect.Laevigatae、硕苞组Sect.Bracteatae、狗蔷薇组Sect.Caninae、卡罗莱纳组Sect.Carolinae——其中,我们通常称呼为月季的属于月季组,称呼为玫瑰的属于桂味组,可见蔷薇、月季、玫瑰,是在名字上有着内在联系的三姐妹。
■显微镜下的月季花花粉。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日常经验,就可以这样说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开花的蔷薇类品种就是月季;而每年只开一季花,叶面有皱纹、枝灰褐色并密生刚毛和刺的,则是玫瑰;至于蔷薇(Rosamultiflora),其实是蔷薇属(RosaL.)植物的通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舒迎澜先生根据我国古人常将月季和蔷薇相提并论的记载,以及它们在植物形态方面的酷似和现代细胞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提出月季起源于古代蔷薇的见解——故事就要从这里开始。
而根据蔷薇属植物目前发现的化石和蔷薇原种自然野生分布的研究,普遍认为蔷薇属植物起源于第三纪北半球北温带的大陆,并自寒温带至亚热带,遍及欧亚大陆及北美、北非各处,中亚和西南亚是蔷薇属植物的分布中心,中国则为蔷薇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东北辽宁抚顺地区发现的始新世的蔷薇叶片化石经专业鉴定,系万年以前就已存在;山东临朐“山旺古植物区”拥有世界罕见的中新世生物化石群,其中发现的两种蔷薇叶化石,被植物学家胡先命名为山旺蔷薇(RosaShanwangensis),距今有万年的历史。辽宁抚顺出土的始新纪蔷薇叶化石,距今已有年之久,与北美发现的五小叶羽蔷薇化石齐名。
■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黄半吉沟一处地质上称为义县组的地层中,1.25亿年前的被子植物花化石。据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典型花化石。
起源与发展:
在诗性历史的矛盾中兀自生长
作为诗歌大国的特点之一,就是国人诗性思维的发达和理性思维的匮乏。所以,虽然月季的起源和漫长的发展史都在中国,但迄今为止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月季性状、形态方面客观而系统的记载在宋代之前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各路诗人的记载虽然言辞曼妙,但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像梅花、桃花那样强烈而深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古典月季在中国一路散落在诗性中的起源与发展史。
北宋之前,与月季相关的记载大多与蔷薇联系在一起。西汉(公元前年~公元9年)时期,《贾氏说林》中记载了蔷薇花“买笑”之名的由来:“武帝与丽娟看花时,蔷薇始开,态若含笑,帝曰,此花绝胜佳人笑也。丽娟戏曰,笑可买乎。帝曰,可。丽娟遂取黄金百斤,作买笑钱奉帝,为一日之欢。蔷薇曰买笑,自丽娟始。”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册之“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一回的场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梁简文帝萧纲(~)为代表的宫体诗兴起,他本人在《看摘蔷薇》一诗中记载了当时宫女们采摘蔷薇花的情景:“倡女倦春闺,迎风戏玉除;近丛香影密,隔树望钗疏;横枝斜绾袖,嫩叶下牵裾;墙高攀不及,花新摘未舒;莫疑插鬓少,分人犹有余。”虽然萧纲的“文学放荡论”是要把周遭的真实世界与文学的幻想世界分开的,但我们把“看摘蔷薇”还原到诗人所处的年代情境中,可能会对蔷薇产生近距离更直观的认识。
唐朝时,宰相李德裕(~)在其私家园林中引种了70余种奇花异木,并收录在《平泉草木(山居)记》一书中:“己未岁得会稽之百叶蔷薇,又得嵇山之重台蔷薇”;唐文宗时期(~),宰相裴度花费巨资建造兴化寺亭园——诗人贾岛在《题兴化寺园亭》中讽刺说:“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但无论如何,不满和讽刺阻挡不了赏花给人带来的多重愉悦,所以包括杜牧、刘禹锡、皮日休、储光羲、孟郊、韩、白居易等在内的著名诗人都有关于蔷薇的诗篇留了下来,其中白居易《戏题新栽蔷薇》也许可作代表:“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春;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
一方面是达官贵人花费巨资建造亭园栽种蔷薇引起的不满和讽刺,另一方面是观赏带来的愉悦,在这种尴尬和矛盾中,蔷薇兀自生长着,经历着某种自然而不为人知的突变……直到“月季”从中脱颖而出。
■清,恽源浚,月季花图轴。
兴盛:
种数之多,色相之富
最早提到月季的,是北宋宋祁的《益部方物略记》():“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嫣,蜀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故)常守。”
不但月季被提到,而且也有了对其与蔷薇和玫瑰之间区别的感性认识,杨万里在《红玫瑰》里说:“非关月季姓名同,不与蔷薇谱谍通。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只是在这种区别里,三者之间也被赋予了一种对象化的内在之间的关联:“开随律琯度芳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赵师侠《朝中措(月季)》)古人的观念里,月季有着蔷薇的颜色和玫瑰的“态度”,与玫瑰鲜明的现代人性特征有了最初的区别。
■成长中的月季。
因有四时开花的显著特征而与其他花卉相区别,北宋时期,月季也获得了“长春”“月月红”等诸多直观而形象的名称。苏轼《月季》诗云:“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不过由于月季长期开花的性状没有本质的改变,这种命名上的感性再怎么丰富也只能是数量上增长和重复了。
明朝时,对月季的描述向药理、花色方面跨越了一步。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关月季的记载说:“处处人家多栽扦之,亦蔷薇类也,青茎长蔓硬刺,叶小于蔷薇而花深红千叶厚瓣,逐月开放,不结子也。”扦,取植物的根、茎、叶等的一段插在土壤里,使长成新的植株。可见当时的月季栽培因人工扦插技术,已经是“处处人家”、非常普及了。
■玫瑰果。
《二如亭群芳谱》()之月季专节中,王象晋不但记取了剪取部位、扦插深度、插后保湿、日常修剪等栽种细节,而且记录了白色品种月季的特点:“一名长春花,一名月月红,一名斗雪红,一名胜春,一名瘦客,灌生,处处有,人家多栽插之,青茎长蔓,叶小于蔷薇,茎与叶俱有刺,花有红、白及淡红三色,白者须植不见日处,见日则变而红,逐月一开,四时不绝,花千叶厚瓣,亦蔷薇之类也。”只是此时的白色品种,颜色并不稳定,见光就易变作红色。
■玫瑰果和玫瑰花瓣在药用和护肤精油等方面的用途。
清代“变种之法”的出现,使月季的花色和品种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月季花先止数种,未为世贵,是以考诸花谱,种法既未精究,引用亦属无多。近得变种之法,遂愈变愈多,愈出愈妙,始于清淮,蔓延于大江南北,且得高人雅士为之品题,花则尽态竭妍,名则标新角异,而吴下月季之盛,始超越古今矣。至种数之多,色相之富,足与菊花并驾。”——所谓“变种”之法,是指利用种子繁殖后代。由于月季是异花传粉植物,所以能在自然环境中借助昆虫传粉,与蔷薇属其他种间、或者其他月季品种间进行自然杂交,使产生的后代出现明显变异,而扦插技术无性繁殖则能使变种性状稳定传递给后代,于是种子繁殖与扦插技术结合,月季的品种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品种的增长促使对专门的、针对月季品种进行概括总结和针对性状进行描述著作诞生,《月季花谱》(作者署名“评花馆主”,生平不详,仅知为江苏人)和《月季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藏抄本,恐系清光绪时汪宗淦所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其中《月季花谱》列举月季品名34个,只是未见对品种性状的记载;《月季谱》抄本列举品种52个,其中28个与《月季花谱》相同,24个为《月季花谱》所未见,并对多数月季品种性状作了描述,简单列举一二:
■春,苏州,留园月季花开。
黄花品种较少,重要的有三:黄蜜波、金瓯泛绿、大金黄;其中大金黄的性状是:色金黄,花朵极大,千叶,阔瓣,畅口,甚香,花柄细长,花下垂,性喜半阴半阳,宜轻肥,较难栽种,属名贵品种。
全白品种常见的有:晓风残月、玉液芙蓉、虢国淡妆;其中晓风残月又名新春楼,花大,花瓣白色阔厚,千叶,磬口,有一朵多至百余瓣者,性不喜阳,宜轻肥,为著名品种。
红色品种较多:银红牡丹、桥角荷花、新红娇艳、赤龙含珠、猩红海棠、天香国色、通草宝相、竹叶红梅、银红丽春、血牙、玉楼春;其中银红牡丹为名贵品种,花朵极大,颜色鲜红,芳香,花瓣层叠,开足则似牡丹,枝干粗劲,叶色深红,性喜阴,宜肥。
复色品种最多:蓝田璧、六朝金粉、水月妆、春水绿波、何郎敷粉、双心白、枫叶芦花、桃坞春晓等;其中蓝田璧花瓣色白,光亮,有摺叠皱纹,近心花瓣有蓝色闪光,千叶,磬口,花梗软,花易倒垂,枝干细长,叶娇嫩,须善养护,喜淡肥,忌烈日曝晒,属珍稀名贵品种。
变色品种:岳阳三醉、月中丹桂、娇客三变;其中岳阳三醉初开时色白或微红,渐而淡,放足则朱红,阔瓣、旋心,滑落玲珑,枝干光软,青叶尖秀,性喜阴,宜轻肥。
■HybridPerpetualrose,杂种长香月季。
遗憾的是,清朝以后,月季的栽培和育种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由于战乱等因素,许多珍贵的古老月季品种已经丢失、灭绝,只有春水绿波、桃坞春深等为数不多的古老月季品种被保留下来,虽有零散的种植,但因缺乏管理,前景并不乐观。与此同时,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传教士对风土人情的引介,在世界的另一端,月季的命运已经悄然迈出现代的步伐,古老月季的那种恬静之美,只能蕴藏在那些感性诗意却不易识别的描述中,让人怀念了,而它的价值,也要在另一个世界被重新认识了——年,英国出版的《月季种植大全》(RoseGrowingComplete)中写道:“中国的园丁以无懈可击的技艺和细心培育出来的植株,使得欧洲的育种学家能在很高的水平上开始工作”——但这都是后话了。
■刚长出的月季花芽。
欧洲古典蔷薇:
有别于诗性的另一个传统
中国月季传入欧洲之前,蔷薇属植物在欧洲的起源和发展都是以蔷薇和玫瑰为主的:古希腊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罗得岛(Rhodes)以盛产玫瑰闻名,不但城市名称就是希腊语“玫瑰”的意思,而且在当地发现的“太阳神玫瑰图银币”背面清晰地雕刻着玫瑰花的图案;古希腊哲学家和植物学家狄奥弗拉斯(Theophrastus,公元前~公元前)整理了古希腊已知的玫瑰品种,描述了不同品种从5~片不等的花瓣数目,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关于玫瑰花植物学的形态描述;在盲诗人荷马的想象中,“年轻的黎明”犹如“垂着玫瑰红的手指,重现天际”……
■希腊,罗得岛(Rhodes),“太阳神玫瑰图银币”背面清晰地雕刻着玫瑰花的图案。
而欧洲社会利用玫瑰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古罗马时代,诗人兼批评家贺拉斯(QuintusHoratiusFlaccus,公元前65~公元前8)因为当时允许占用麦田和果园兴建玫瑰园而批评罗马政府,但诗人的批评是软弱无力的,反倒是上自皇帝贵族、下至城市平民那里,都可以看见玫瑰的踪影。皇帝尼禄(NeroClaudiusDrususGermanicus,37~68)在位时,每次狂欢铺撒的玫瑰花瓣厚度,足以使宾客窒息;贵族们也在自己家中修建玫瑰园,随时采摘新鲜的花瓣,而城市里大量的公共玫瑰花园,则可以供普通百姓娱乐消遣。
■公元1世纪时的古罗马壁画:栖息在玫瑰中的夜莺。
然而,好景不长。罗马帝国衰亡后,除了在少数教堂花园中作为药用植物保留下来,玫瑰种植也进入了低谷。一位12世纪的女修道院长说:“玫瑰虽冷,但有很好的用途。黎明时采几片玫瑰花瓣放到眼睛上,它们会使你的双眼清澈,摆脱倦意。”在修道院院墙之外,随着十字军东征,中东地区出产的蔷薇属植物新品种进入欧洲,但景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古罗马时期的花市,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SirLawrenceAlma-Tadema(~)。
法国蔷薇(Rosagallica)、突厥蔷薇(Rosadamascena)和百叶蔷薇(Rosacentifolia),是现代月季出现之前,欧洲古典蔷薇常见的几个品种,都是不能四季开花的,其杂交育种的范围也限制在这几个品种之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中世纪时的花草园,医生在为药用目的采摘玫瑰。
引种阶段:
孤单而理性的玫瑰园和玫瑰图谱
16世纪时,意大利画家布隆奇诺(A.Bronzino,1~)描绘的爱神丘比特一旁,有几枝花型独特的粉红色月季,月季专家赫斯特(C.C.Hurst)经过考证,确认是中国月季,可见16世纪时,中国的月季已经流入意大利了。
■Rosagallica,法国蔷薇,现代月季出现之前,欧洲古典蔷薇的常见品种之一。
中国月季进入欧洲伊始,从接受这个层面来说,就表现出与古代中国诗性传统不同的理性特征,并为此后现代月季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核心基调:年,荷兰植物学家格罗诺夫纳(Gronovius)得到一份红色月季花干标本,并加以形态描述;年,荷兰植物学家贾坤(N.J.Jacquin)在格罗诺夫纳的基础上再次核定标本后,将其命名为“中国月季花”——RosachinensisJacq,目前全世界沿用的依然是这一称谓。
■梅尔梅森城堡玫瑰园。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在印度加尔各答花园里发现一株连续开花的红月季,将它带回英国送给该公司的董事长斯莱特(G.Slater),一个热心的园艺家,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相信斯莱特想让这株连续开花的红月季继续开花、一直开花,于是转交给自己的朋友繁殖……年,斯莱特以“中国红月季花(月月红)”(Rosasemperflorens=Rosachonensisvar.semperflorens)的名称将其插图发表在Curit’s植物杂志上,年,引入巴黎栽培——当时,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约瑟芬(JosephinedeBeauharnais)正在为排遣拿破仑远征带来的孤独四处寻找玫瑰品种;据说,为确保中国月季能安全地运送到法国,当时正在交战的英法双方达成临时停战协议,最终把中国古老月季交到约瑟芬手中。
■拿破仑第一任妻子约瑟芬(JosephinedeBeauharnais),不但在梅尔梅森玫瑰园里收集了众多的玫瑰品种,而且邀请著名的植物画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Pierre-JosephRedoute)绘制《玫瑰图谱》,完整记录了当时欧洲月季的栽培育种情况。
当时巴黎梅尔梅森城堡玫瑰园里拥有的多种、3万多株蔷薇属植物中,一半以上是法国玫瑰,每年春季开花;八分之一是百叶玫瑰,每年开花一次;22种中国月季,反复开花;9种大马士革玫瑰,能在秋天两次开花。
约瑟芬的贡献不仅是收集了如此众多的品种,还包括邀请著名的植物画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Pierre-JosephRedoute,~1)将收集到的蔷薇属植物绘制成《玫瑰图谱》,完整记录了这一时期欧洲月季的栽培育种情况——雷杜德出生于一个画家世家,23岁时成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著名花卉画家杰勒德·范·新潘东克(~)的学生兼助手,后又师从植物学家查尔斯-路易斯·埃希蒂尔·德布鲁戴尔(~),系统掌握了植物在形态方面的重要特点。这些植物学知识,使得雷杜德能够将他的植物图谱赋予严格的学术性与写实性。
不过虽然已经陆续被引种到欧洲,但并未与当地的蔷薇属植物进行杂交育种。
■HybridTeaRose杂种茶香月季。
现代月季:
诞生与血脉
19世纪初,欧美国家普遍种植的“杂种长春月季”的主要缺点是花量少、花期短、花色不够丰富,所以当时育种家们的努力方向,就是寻找新的基因组合,不断改善这些缺憾。随着现代杂交育种技术的成熟,已经引种到欧洲的中国月季品种广泛参与到当地的月季育种中,兴起了一股蓬勃的“月季育种浪潮”:
首先是月季花和法国蔷薇杂交后产生的波特兰蔷薇(Portland),这一蔷薇除春季开花外,还能在秋季再次开花;年,在波旁岛发现由月季花和大马士革蔷薇自然杂交产生的波旁蔷薇(Bourbon);年,育种家Laffay用波特兰蔷薇和波旁蔷薇做亲本育成了“杂种长春月季”(HybridPerpetualRose),明显超越了原有的月季和蔷薇,具有长势强、植株壮、花香、色艳等特点。
■FloribundaRose,Flo丰花月季(又称聚花月季)。
与此同时,美国的育种家用香水月季的园艺品种和麝香蔷薇(Rosamoschata)杂交后育成诺伊赛特蔷薇(Noisette),随后,在诺伊赛特蔷薇的基础上培育出“茶香月季”(Tearose)。所有这些连同欧洲的培育成果,为现代月季的培育和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年,法国人格罗(Guillot)通过“杂种长春月季”和“茶香月季”培育出杂种茶香月季(HybridTeaRose,简称HT)品种——法兰西(LaFrance),开启了现代月季的新篇章,成为月季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年以前的月季品种被称为古代月季,年以后的则称为现代月季。杂种茶香月季具有花大、色彩丰富、花形优雅、植株挺拔、四季开花、耐寒性强等特点,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成为当代栽培月季的主角:目前,全世界已有的3万多个月季品种中,有1.1万个是杂种茶香月季。
■GrandifloraRose,Gr状花月季。
这种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从威廉·鲍尔(WilliamPaul)编写的《月季花园》(TheRoseGarden)一书的再版中略窥一斑:年第一次出版时,书中记载了种法国玫瑰、87种大马士革玫瑰、76种西洋玫瑰,以及种有中国月季参与的杂交种;年第三次出版时,法国玫瑰变成了18种,大马士革玫瑰变成10种,西洋玫瑰7种,有中国月季参与的杂交种种——毋庸置疑,风靡世界各个角落的现代月季里流着中国古老月季的血脉。
■MiniatureRose,Min微型月季。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年07期菲利斯·比托19世纪的日本摄影日本是菲利斯·比托逗留最久的国家,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日本封建时代末期风云变化的珍贵影像,也回应着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所有想象。科涅维茨修道院:北俄罗斯的别处生活如今俄罗斯的东正教正在复兴,但是在更多时候,修道院生活对于现代俄罗斯人来讲,意味着世俗生活的短暂中断和“生活在别处”的心灵小憩。版权声明《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