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卡斯特里  > 卡斯特里签证 > 正文 > 正文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书摘存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1/13 20:33:25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致Y希望文中所有的恶,邪恶的人和事,在你的世界都不再出现这本书是在国庆的时候看完的,现在才想起来整理笔记,书中的极端情况我虽然在生活里未接触,但相近的情况真实接触过,自此,算是有了自我的真正突破.人性的恶从来都比通俗的道理更可怕,可有个关键点在于,分人,有些人是真的注定很坏,擦亮眼睛很重要了,能够拥有“内心那一罐金子”的人也很少,感谢我爸妈,让我拥有了,虽然有一些小问题,但也解决了.心理学里最出名的一个定义,爱能解决一切问题现在来看的确如此,能付出真心和爱的人,在这世界上是有一些责任的吧A.  第一章对“恶”和人类残酷行为的解释1.  我7岁大时,父亲告诉了我纳粹把犹太人做成灯罩的故事。这种话,你听了一遍就永远不会忘记。在一个孩子的脑袋里(对成人也是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人和灯罩联想成同一样东西。他还告诉我,纳粹还把犹太人做成肥皂。这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然而却是真的。我知道我们家就是犹太人,因此觉得这个“把人变成物品”的画面格外惨痛。我父亲还跟我说到了他从前的一个女朋友,露丝·戈德布拉特[1],说她的母亲就是集中营的幸存者。露丝曾把我父亲介绍给她母亲认识,父亲震惊地发现,这位戈德布拉特太太的双手是左右颠倒的。纳粹的科学家把她的双手切了下来,对调了左右位置之后再缝回去,于是当她伸出双手、手掌向下时,她的拇指就靠外侧、而小指靠里。纳粹开展了许多“实验”,这只是其中之一。从这些事里,我认识到了人性中深藏着一个矛盾——人居然可以把别人当成物品对待。只是我当时还小,年幼的心灵还无法理解这一点。2.  人类对极端低温的适应,最详尽数据是由纳粹科学家收集的,他们在达豪集中营开展了“浸泡实验”,把犹太人和其他囚犯放进盛着冰水的桶里(见图1)。他们收集了系统性的数据,显示了人的心率和人在0摄氏度的冰水中浸泡时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听到这个违反道德的研究,我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了同一个问题:人怎么可以把其他人当作物品对待呢?[2]面对遭受痛苦的同类,人是怎么切断天然的同情心的呢?3.  把人变成物品a)  我面对的难题是解释人何以能对彼此造成极端伤害,同时又不仰仗那个过于简单的“恶”的概念。让我们把“恶”替换成“共情腐蚀”(empathyerosion)。共情腐蚀的一个原因是人产生了激烈的情绪,比如强烈的愤恨(resentment)、复仇的欲望、盲目的仇恨,或是保护的冲动。从理论上说,这些都是稍纵即逝的情绪,由它们引起的共情腐蚀也是可逆的。然而还有一些更为持久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引起共情腐蚀。b)  共情腐蚀产生于人把其他人当作了物品,这个洞见至少可以追溯到马丁·布伯(MartinBuber,图2)。布伯是一位奥地利哲学家,当年希特勒掌权,他也辞去了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席位。布伯写过一本名著,题为《我与你》。他在书中对比了两种存在模式,一种是“我-你”模式(你和另一个人产生联系,为的就是这联系本身),另一种是“我-它”模式(你和一个人或一件物品产生联系,为的是利用对方达到某个目的)。他主张用这后一种模式来对待别人是对人的贬低。一旦共情关闭,我们就完全处于“我”的模式了。c)  我们只和物品产生联系,即使和人产生联系也只把对方当作物品。其实大多数人偶尔都会这么做。我们也许专注自己的工作,完全忘了办公室外面还有个无家可归的人。无论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我们身在其中时都见不到“你”——至少见不到一个有着不同想法和感受的你。把其他人当作物品对待,是对另一个人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因为你忽略了他的主观体验、他的想法和感受。d)  一个人全神贯注地追求自身的关切,他很可能就会丧失共情。这时,他最好的状态也不过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行为不会对其他人产生什么负面的影响。他之所以陷入这种形态,或许是因为经历了好几年的怨恨和伤害(这常常是冲突造成的),又或者是因为比较持久的神经病学方面的原因。(有趣的是,在这个一心追求自身目标的过程中,人或许反而会做出一些好事,比如帮助别人之类。但就算他的行为是正面的、有价值的、宝贵的,只要他当时专心致志不想其他,就仍然可以定义为丧失了共情。e)  纳粹做出的那些可怕行径并不是纳粹的专长。我们举出这些例子只是为了消除一个(在我看来)荒谬的观点,那就是纳粹的f)  纳粹的残酷具有某种独特性。你接着就会看到,他们并不是独特的。g)  下面是表现人类极端暴行的最后一个例子,这次的地点是刚果。年,米林迪·尤帕拉齐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瓦伦古地区宁雅村的家里受到了叛军的袭击。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强迫我的儿子和我性交,然后杀死了他。接着他们又在我丈夫的面前强奸了我,完事后把他也杀了。然后他们又带走了我的3个女儿。”9她从此再也没有听到3个女孩的下落。她描述了自己赤身裸体看着自家的房子被烧成白地的情景。我猜想你和我一样,一定也被这个事件震惊得哑口无言。这些叛军士兵,他们怎么会忘记眼前的受害者和他们的母亲一样也是个女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把她当作一件物品处理?他们怎能忽视这个被迫同母亲交合的男孩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具有正常的感受?上面这些例子已经足以说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类能做出怎样的暴行。如果我想得没错,如果这些行径确实是丧失共情的结果,那我们亟需要回答的就有两个基本问题了:共情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的共情比别人都少B.  第二章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1.  先要明白一个关键的事实:我们所有人都位于一条共情光谱(从高到低)的某一点上。那些我们称为恶人或残酷的人,不过是处在这条光谱上的一个极端而已。根据共情的多少造成的个体差异,我们都可以在这条光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开始探讨为什么有些人的共情较多、有些人却较少。我们先要理解共情的钟形曲线,这既是为了深入探究共情这个神秘而强大的实体,也是因为我们会在这条光谱的一端发现“零度共情”(zerodegreeofempathy)。2.  共情下一个定义。定义共情有许多种方法,我的定义是这样开头的:共情就是我们放弃了单一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dq.com/kstlqz/588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卡斯特里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