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一些文化类景点便人多如蝗,人们蜂拥而入,却失望而归,不但满身臭汗彼此摩擦,更觉得这些地方不过尔尔。为什么人们还是会前赴后继地涌向一些“胜地”,去欣赏(毋宁说消费)他们没有能力欣赏的东西呢?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文化景点的本质不在于文化,而在景点。将某处作为一个景点推广,终于打响了名声,人人觉得来某地必到某处,尽管他们不知为什么要来某处,来某处干什么,只是觉得来过才算旅游,于是某处终于作为一个景点圈到了钱,但钱也让某处下降为只是景点,变成了一次性消费的商品。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文化不过是景点标榜自身价值的幌子,但其所标榜的文化价值,早都被商业模式所挖空,人们蜂拥至此,是为了消费其所号称的文化价值。大部分人实际不知道到他们要消费的是什么,他们只是冲着景点来的。若不是景点则无人来,若是著名景点就一定要尝一次。
哪怕所得只有疲惫,他们消费的只是商业评估所构造出的价值,他们消费的是“著名”、是若干“A”、是“国家级”。不向内心询问,只是以分享商业评估构造出来的价值而自豪,所以来西安鲜有人去终南山,而数不清的人涌向大唐芙蓉园。所以就有每到一处,必在大门前留影的习惯,表示自己完成了向商业神话中传说的某个圣地的朝圣之旅。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很可笑的是,这种商业模式还会以与知识结合的面貌出现,来假装自身的本性是保留文化价值,于是就有了低水平、存在不少错误的讲解,用一个粗糙的知识假面,来掩饰自己实际上早将文化遗存的情志意义消解在商业的本质中。
试问这些讲解有多大用呢?知道些山山水水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吗?讲一些空洞的人物生平和“第一”“最某某”,又有益于任何对此地的开放性领悟吗?背景性知识在一种博物目的游览中或许很重要,但如果想获得任何关于情志的东西,这些喋喋不休的讲解是全然没用的。大部分所谓的讲解,不过是要掩饰商业化景点文化上的空洞。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景点所出售的,就是一个无形的商品。而这种商品的全部使用价值,就是某时某地的活动权,许多人依他们的本性,是绝然不会享受这种自费的监狱的。但他们从耳闻目见的由商业上帝编写的圣经中得知,这种自费监狱是圣地,去了便能分享圣地带来的另一个世界的神秘价值(所谓“文化的熏陶”)。但大部分人在朝圣后,都觉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际上许多人并没有欣赏的能力)。
于是圣地的天使们就告诉他们圣地的琐琐碎碎,让他们的头脑处在貌似充实的状态,尽管这些琐碎从他们左耳进去后立刻就从右耳出来。一直到他们走出圣地,他们似乎得到了满足,并凭借在监狱门口的照片,来证明自己成功消费了文化。他们的满足感就是“很值”地花了钱,因为在“自费监狱”中,竟然除了转瞬即逝的时空外。也可以得到一些“值”的东西——讲解。
所以许多所谓的文化之旅,实际上丝毫不会触及到文化。许多游览者走一遭后,脑子里只依稀有讲解者讲的一个个天边眼前的故事,当然,他们手里还有与景点大门的合影。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对观瞻者有一定品味及素养要求的文化景观,其实是不适合很多人的。太多人的造访,只会破坏这里的氛围,并加剧商业模式对该文化遗存的侵蚀。
商业模式将许多文化景观包装成消费主义宗教的朝圣之地,人人都应该来这里完成一个宗教仪式——消费。尽管大部分人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文化上“消费”,他们实际一无所得。他们被“仪式——消费”。所许诺的升华所招徕,却非常形式的完成了这个过程,在一种掩饰这种消费空虚本质的讲解中完成了这个过程。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作为商品的文化景点,其最扎眼的非理性之处,就在于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他们不了解甚至不喜爱但又值得消费的消费品,文化景点的商品属性,让其迎合着它绝大部分的消费者,为了让消费者有一种充实感,于是就出现了用讲解代替游览的咄咄怪事。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所以,文化景点丝毫不意指文化,其本性纯然就是商品,文化遗存被削足适履地变成了商品。真正在景点想舒展情志的人,只能如飘萍般摇荡在如潮水般的消费者中,在他们的肉体和你摩肩接踵的碰撞下,在他们观瞧装逼者的目光中。或许,最终你在这么多的游人中,终于也心浮气躁,只想按点踩过,就算到此一游,不白花钱了。
文化景点究竟有多少文化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并不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因为他们并不以旅游本身为目的,他们只是要短暂地逃避无休止的重复性工作,只是想逃避自己作为一个机器上齿轮的个体意义丧失的惨状。暂时的逃避让他们感到自由,但是在这一瞬而逝的自由中。他们也从未创造什么,从未实现自己。他们从自己所从事的机械盲目的生产中逃离,却不过逃到机械且盲目的消费中。
希望大家理性消费,正视自身情况。让自己的旅游达到真正放松自我、散心的目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