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雨量的概念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称降雨强度,降雨强度用降雨等级来进行划分。
(1)降水量:一定时段内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累积的深度,以毫米为单位。降水包括了降雨、降雪、冰雹、雨淞、霜、露、雾和雾淞等各种降水形式。从空中降下的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
(2)可降水量:空气柱里含有水汽总数量称为可降水量。它对应于空气中的水分全部凝结成雨、雪降落所能形成的降水量。
(3)实际降水量:空气中的水分凝结过程过受地形、锋面、气旋等因素影响,最终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降水的降水量。
(4)6小时降水量:6小时中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6小时降水量。
(5)24小时降水量(日降水量):24小时降下来的雨雪统统融化为水,称为24小时降水量。
(6)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即为月降水量。
(7)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即得到年降水量。
(8)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多年平均年雨量”。
◆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传感器、雨量器和量杯等。目前降水量测量多使用自动气象站,可以实现每分钟对数据进行采集。气象站分为3类:基准站,每天24小时,每个小时观测一次。基本站:每天24小时,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等8个时次观测。一般站,每天8时、14时、20时等3个时次观测。
二、降雨量的等级划分及判断降水强度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一)降雨量等级
24小时内降雨量﹤0.1毫米之间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
12小时内降雨量0.1~4.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0.1~9.9毫米之间为小雨;
12小时内降雨量5.0~14.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
12小时内降雨量15.0.1~2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25~49.9毫米之间为大雨;
12小时内降雨量30.0~69.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5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
12小时内降雨量70~.9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
12小时内降雨量≥.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雨量≥.0毫米之间为特大暴雨。
(二)判断降水强度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屋顶有哗哗雨声;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
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三、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年降水量空间分布
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1)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毫米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年降水量毫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地区降水量在毫米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毫米以上,其东北部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毫米以上,最多年份为毫米是中国的“雨极”。
(2)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3)降水量的时间变化: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是一年内降水量的分配状况。中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是: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际变化是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分配情况。中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地区年际变化较小,内陆地区年际变化较大。而以内陆盆地年际变化最大。
(4)季风活动与季风区
中国降水在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上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季风活动影响形成的。发源于西太平洋热带海面的东南季风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把温暖湿润的空气吹送到中国大陆上,成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在夏季风正常活动的年份,每年4、5月暖湿的夏季风推进到南岭及其以南的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入雨季,降水量增多。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中下游,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进入雨季。这时,江淮地区阴雨连绵,由于正是梅子黄熟时节,故称这种天气为梅雨天气。7、8月夏季风推进到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华东、东北等地进入雨季,降水明显增多。9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增强,暖湿的夏季风在它的推动下向南后退,北方雨季结束。10月,夏季风从中国大陆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随之结束。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四种干湿地区类型。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
四、降雨量的适宜值及暴雨的预警值范围参照
当水分和热量配合的好的时候有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一般而言,年均降水量在1~毫米是最佳值,~1毫米属于降水合宜但偏少的值,~0毫米是降水合宜但偏多的值。
(1)各气候类型的年降水量
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可达0毫米以上;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0毫米以上;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0毫米;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约~毫米;亚热带季风性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0毫米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0毫米左右;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年降水量~毫米;温带沙漠气候年平均降水量~毫米;温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在0毫米以上;寒带苔原气候年降水量约~毫米。
(2)暴雨的预警值范围参照
根据暴雨的危害程度的不同,中央气象台针对暴雨,按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递增顺序,依次发布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
(1)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橙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4)红色预警: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毫米以上,或者已达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五、耕作指导
(一)降雨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在持续性的降雨作用下,由于农田土壤水分一直处于过饱和状态,且雨后阳光直射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在高温高湿且缺氧的土壤环境中,作物根系发育迟缓、甚至停止生长和沤根,影响后期生长发育,造成作物减产降质。
(1)土壤湿度增加、土壤中氧气减少,不利作物根系生长。
(2)下雨持续时间长,阴云密布,长期见不到阳光,而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和积累,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使土壤中的泥沙大量流失,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
(4)大雨伴随大风,把高杆类作物如玉米等吹冲倒伏,使农作物滋生病虫害,降低品质和产量。
◆连阴雨(梅雨、黄梅天)是指连续几天以上的阴雨天气过程,一般连阴雨是连续≥6天阴雨且无日照,其中任意4天白天雨量≥0.1毫米;严重连阴雨是连续≥10天阴雨且无日照,其中任意7天白天雨量≥0.1毫米。连阴雨出现时,日照少,空气湿度大,而且春、秋季连阴雨往往伴随着低温,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农业减产。
◆对于一些在生长盛期极为喜光的农作物来说,一些持续性的降雨天气会影响其自身的正常生长,致使这类的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的降雨还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对于农田土壤在受淹的过程中,会使得土壤肥力大量流失,而农田中的水排尽之后,农作物也会因为土壤养分不够影响正常生长,进而降低整个农田的产量。
◆在所有的降雨天气中,暴雨天气属于一种灾害性极强的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极为严重,暴雨天气的降水量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降水天气会更多,大量的降水会将整个农田淹没,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让人们的财产受到损失,更为严重的情况可能引发山洪,造成人员伤亡,除此之外,大量的降水会对水库的堤坝造成极大的冲击力,致使水库堤坝被冲垮,进而引发泄洪灾害。
(二)农业干旱及高温
干旱和高温均属于气象灾害。干旱是一种较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灾害,而高温是一种较短时间尺度的天气灾害。
干旱和高温既有差异和区别,但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月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温度高就意味着降水少,夏季伴随干旱过程很可能就会出现高温酷暑天气,使干旱继续维持。当高温天气频繁发生,大气降水量就会明显减少。高温加快了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大了植株水分的散失,这种情况在夏季尤为显著。从而造成干旱的发生或加重干旱的严重程度,而干旱又是高温的背景。
六、耕作改善
(一)降雨天气不良影响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降雨天气的重视,做好预防工作。适量降雨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大量的降雨则会造成农作物的损毁。因此,对降雨天气情况加强重视,要每天及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sitelidq.com/kstljj/11259.html